close

好奇人對於親密感這件事

基本上我的朋友群裡面分兩種人,像是某一類人總是希望有家人般的禮遇,於是我總覺得這樣的狀況下常常讓我招來非常不必要的尷尬。尤其理所當然地以客人對待,卻總是會被問「你把我當客人?」

不然呢?

人越長越大對於被給予這件事好像會越來越計較,尤其比較人跟人之間,「為什麼你給他比較多,我以為我們很好」有時候甚至會被質問。

我以為給予這件事是意願問題。像是朋友A常幫我搬家、用車載我,理所當然我會一直去想辦法還個人情。有些人對你的幫助已經不足以用親密感來回報了所以常常隨便煮點什麼也會被拿來比較。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大概是從小到大被教導的事,不管接受了誰的幫忙都必須在形式上或是變化一個方式去回報當事人。事實上我也是這麼覺得,並在日常裡面執行。

我跟人的親密感本來就缺乏,會將「你把我當客人?」這句話問出口基本上連我這樣根本的個性也不瞭解吧。與求給予的人一樣,在根本上不去瞭解發生什麼事的人,真的沒什麼必要在這樣的關係裡多鍍一層膜。

像來吃飯的人我不太介意一定要洗碗,我真的有遇到形式上的客套於是連碗也洗不乾淨我還要重洗的。這樣反而帶給主人困擾不是嗎。洗碗洗乾淨加分,不洗碗也沒事,但我受不了那種「你好像我媽喔」,講這種話真的會讓你的人際關係有問題,也確實有問題。

所以我不管過了多久也無法搞清楚人跟人之間的親密感這件事到底怎麼拿捏。對於越親近的人,大家越是理所當然地對待這個現象真的很奇怪。我自覺我總是散發距離感這件事,除非是真的關係還不錯的就會對這種距離感沒什麼感覺,不然基本上不認識的我會連對方的臉跟名字都對不起來,這才是正常吧。

有些人卻常常把自己搞得很忙碌,到最後把自己的人生也過得渾渾噩噩了。至少在經歷過那樣的階段以後我特別有感,實在不需要為了誰去把自己的人生搞得很混亂。但很多人卻搞不清楚人生的重點是要在自己過得充裕的狀況下(身心靈)去切換不一樣的身分。我有這樣的朋友,我覺得帶給自己困擾就算了,也畢竟不是我的人生我沒什麼發言權,不過同時也帶給身邊的人的困擾下不就要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去抱怨為什麼身邊的人不體貼嗎?體貼也是一種選擇,而不是必要。

像是若有人跟朋友約了寄放結果身上事務太多來不及整理,加上確實地請對方要等一下,對方也說了會等,結果跟別人約定的時間又已經要到了,卻不好好提前處理一下不管是什麼的糾纏的事務,然後在已經超過約定的時間傳訊息來說「我們可以改明天嗎,我覺得你要睡了」

這大概是最典型的將自己的麻煩找個好藉口包裝,這樣也就算了,還要將它丟給別人來承擔。

這也同時可以帶到當事人的時間管理觀念有多麽的糟。接下來要說的是一個非常極端的日常例子。

先來個前提:對於遲到這件事我個人一直是抱著開放式的心情在看待,小遲到個10幾20分鐘我個人還是屬於可接受範圍內,像不把別人的時間當時間這件事我大概就無法理解了。

同學R即使是在家裡借宿也是對於各種約大遲到

「你是習慣性遲到的人嗎」

「並沒有」

「但你昨天跟今天的幾個約都大遲到耶不管是我們的還是別人的,而且你接下來的這個也已經遲到了」

「我又不是故意的而且我不喜歡遲到」

「(噗)傻眼你要不要放大檢視你的人生看看你準時多少次」

「我都會說啊,好幾次我都有說」

對,而且還是「我會遲到一下喔」等於一小時以上。

對話的來源源自於前面說的寄放,第二天跟同學N在等同學R結果R整個晚了一小時以上。

「讓我抱怨一下,我無法理解這個現象,我們不是約了9:15分嗎?」

「對啊」

「但現在都幾點了」(10點20)

「也不能叫她飛車趕過來啊,我剛9.15打去他才醒的樣子」

「不對,是時間管理吧」

「也是」

「他都不怕自己的交友圈被自己影響嘛」

「就是沒影響才這樣吧」

原來如此,連身邊的人都如此的縱容也怪不得個性會變成這樣。然後我總覺得以自己的權力為優先卻不考慮一下別人的人還拿自由來說嘴的根本是無限上綱。尤其這種致力於社會運動卻連自己的生活也搞不好的常常讓我感到困惑。

本質上已經扭曲了。

而這些致力於社會運動的人裡面,部份的人還會掛在嘴邊,用根本不知道的定義,去付諸在自己的人生上,就比如說:我有消費的權力所以服務生要怎麼樣之類的。事實上所有可以預見到社會運動基本上都建立在「尊重」這個表面上,如果無法理解這件事那倒不如人生從來一遍好了。

我是覺得乾脆認份點,學習「閉關」這件事。去審視自己的人生到底從哪裡開始發生錯誤,即使找不到源頭,就在錯誤的點上去改變。

至少我是這樣做的。

尊重這件事應該不難,在不管理不理解的程度上,跟理智上確認對方沒有傷害的成分裡面去接受他人的行為。這裡的傷害指的比較是侵犯的成分。

更簡單的作法:想要怎麼對待別人就怎麼對待自己。

於是在2017年末以後,對於人的親密感我抱著深深的疑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77zh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